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 肝硬化 > 肝硬化治疗 >

脂肪性肝硬化VS乙肝肝硬化:肝病专家高子敏带您认清两者差异

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65直接咨询

 “同样是肝硬化,为什么有的因肥胖引起,有的却是病毒作祟?”面对患者常见的困惑,资深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指出,脂肪性肝硬化与乙肝肝硬化虽然最终都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但它们的病因、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法却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跟着高医生一起深入了解这两种疾病的本质区别。

一、致病机制:代谢紊乱VS病毒感染

脂肪性肝硬化的根源在于体内能量失衡。当人体长期摄入过多热量,尤其是高糖高脂饮食时,多余的脂肪酸会在肝脏堆积形成甘油三酯。这些脂肪滴如同“定时炸弹”,不断释放炎症因子攻击肝细胞,导致反复损伤-修复循环。随着时间推移,纤维组织逐渐取代正常肝小叶结构,最终演变为肝硬化。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就像温水煮青蛙般悄无声息。

相比之下,乙肝肝硬化则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直接引发的免疫反应所致。病毒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后,会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肝窦内皮细胞下,引发慢性炎症。这种持续性的免疫攻击会造成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激活星状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分泌胶原蛋白形成假小叶结构。从感染到发展为肝硬化平均需要20年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

二、临床表现:隐匿进展VS多系统受累

早期脂肪性肝硬化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超声提示脂肪肝才引起重视。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乏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体征。由于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如高血压、糖尿病),容易被误诊为单纯内科疾病。

而乙肝肝硬化患者除了消化道症状外,还常伴有黄疸、蜘蛛痣、肝掌等典型肝病面容特征。部分患者因门脉高压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等情况。实验室检查可见HBsAg阳性、HBeAg状态及HBV DNA载量异常,这些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四、预后转归:可逆性强VS癌变风险高

值得庆幸的是,早期发现的单纯性脂肪性肝硬化通过积极干预完全有可能逆转。研究表明,减重7%-10%可使肝脂肪含量下降约50%,纤维化程度也随之改善。但如果已经进展至失代偿期,则需要考虑肝移植评估。

反观乙肝肝硬化,即使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仍有部分患者无法阻止疾病进展。据统计,每年约有3%-6%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会发生肝癌变,因此必须终身随访监测。不过,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这一比例正在逐年下降。

高子敏医生提醒:“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肝硬化,早发现、早干预都是关键。”她建议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慢性乙肝携带者)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肝脏检查,包括肝功能、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只有精准识别病因,才能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守护肝脏健康。

公安备案号 4101020200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