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 肝硬化 > 肝硬化治疗 >

乙肝患者未转阴是否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病医生常怀利解读

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04直接咨询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但许多患者心存疑虑:如果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始终未能转阴,是否就意味着必然走向肝硬化?针对这一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特邀知名肝病专家常怀利医生进行专业解析。他强调:“病毒持续存在确实增加风险,但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控——未转阴≠一定会肝硬化。”

一、认识乙肝自然史与疾病谱系

常怀利医生指出,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演变遵循特定规律。从免疫耐受期到免疫清除期,再到低复制期或再活动期,每个阶段的病毒活跃度和肝脏损伤程度各不相同。并非所有携带者都会经历相同的病理进程。事实上,约70%的成人急性感染者可实现自发清除;而在慢性感染群体中,仅有少数会逐步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这说明单纯以“是否转阴”判断预后并不准确。

二、关键影响因素决定转归方向

决定疾病走向的核心要素包括病毒载量、宿主免疫功能状态及合并症情况。高病毒血症(HBV DNA>10^5 IU/mL)会持续激活免疫系统攻击受感染肝细胞,导致炎症坏死循环往复;机体若存在自身免疫紊乱或代谢综合征(如肥胖、糖尿病),则双重打击加速纤维化进程。此外,饮酒习惯堪称“催化剂”,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20克将使肝硬化风险提升4倍。因此,即使表面抗原未消失,只要控制好这些变量,仍可有效延缓甚至阻止疾病恶化。

三、现代医学手段构筑防护屏障

当前临床实践已形成成熟的防控体系。一线治疗方案包括核苷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它能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达60%以上;干扰素疗法则适用于特定人群,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对于不适合用药者,定期监测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构成三级预防网络。常医生特别提到:“我们看到大量病例证明,规范治疗下即使未达表面抗原清除,也能维持病情稳定数十年。”

四、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日常管理同样举足轻重。饮食上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摄入;运动方面推荐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锻炼;心理调节不可忽视,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这些措施协同作用,既能改善体质指数,又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五、破除认知误区树立正确观念

针对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错误观点,常怀利医生予以澄清:“不是所有乙肝都会变成肝硬化”“单纯追求转阴而忽视综合管理反而有害”。他建议患者建立动态评估意识,每3-6个月复查一次相关指标,根据变化趋势调整策略。同时提醒避免盲目尝试偏方秘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常怀利医生最后强调:“乙肝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密切配合。虽然彻底根治尚未完全实现,但现有技术足以让绝大多数患者过上正常生活。关键是要摒弃悲观论调,积极面对疾病。”随着新药研发不断突破,未来慢性乙肝的功能治愈前景愈发光明。

公安备案号 4101020200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