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94次 直接咨询
在我国庞大的肝病患者群体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与肝硬化的关系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许多人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但也有人对此心存疑虑:究竟携带乙肝病毒是否真的意味着更高的肝硬化风险?为此,我们专访了知名肝病医生程进明,他将用科学数据和临床经验为我们揭开真相。
程进明医生开门见山地指出:“未经控制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确实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病毒在体内长期活跃时,会不断攻击肝细胞,引发反复的炎症反应。这种慢性损伤就像水滴石穿般逐渐破坏肝脏结构,最终形成纤维化瘢痕组织。研究表明,约15%-40%未经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可能在数十年间发展为肝硬化。这个数字虽然看似不高,但累积效应不容忽视。
然而,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走上同一条道路。程医生强调了三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免疫状态的不同——有些人能较好地抑制病毒复制,而另一些人则可能经历频繁的急性发作;二是遗传易感性的作用——特定基因型的人群对肝损伤更敏感;三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饮酒、吸烟、肥胖等因素会显著加速病程进展。他举例说:“就像同样两辆汽车以不同速度行驶在同一条路上,到达终点的时间自然不同。”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情况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程进明分享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接受规范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其肝硬化发生率可降低70%以上。这是因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不仅能压制病毒载量至检测下限,还能减轻肝脏炎症程度,甚至部分逆转早期纤维化。他特别提到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一线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使长期治疗成为可能。
许多患者因无明显症状而忽视定期检查,这是极其危险的。程医生提醒道:“肝脏是个‘哑巴器官’,早期病变往往没有特异性表现。”他建议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史阳性者、合并脂肪肝或代谢综合征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肝功能、病毒DNA定量、肝脏弹性成像等项目。这些无创检查手段能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程医生给出的建议简单实用:保持适度运动以维持理想体重;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减少加工食品摄入;严格戒酒以避免双重打击;保证充足睡眠让肝脏自我修复。他形象地比喻:“治疗就像给漏水的船补洞,而健康管理则是控制风浪的大小。”
针对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错误观念,程医生进行了澄清:并非所有乙肝携带者都会患病;日常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中药保肝不能替代正规治疗。他强调:“盲目相信偏方可能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站在医学发展的今天回望,慢性乙肝早已不是不治之症。程进明医生总结道:“通过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预防肝硬化的发生。”这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每位患者主动参与的结果。毕竟,健康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