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 乙肝专区 > 乙肝 > 乙肝治疗 >

感染乙肝病毒≠患上乙肝!肝病专家高子敏为您拨开迷雾

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56直接咨询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将“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乙肝患者”混为一谈,这种认知误区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或延误治疗。为此,我们特邀资深肝病医生高子敏进行专业解读,带您正确认识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状态及其应对策略。

病毒携带≠患病:关键区别在哪里?

高子敏医生指出,当人体首次接触乙肝病毒后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免疫系统成功建立防御机制,使病毒处于休眠状态;另一种则是引发持续性的免疫应答反应。前者被称为“无症状携带者”,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肝脏是否存在炎症活动——通过血液检测中的转氨酶水平即可判断。若ALT(谷丙转氨酶)持续正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无异常,则属于健康携带状态;反之则需要积极干预治疗。

自然病程的三个阶段

根据临床观察,乙肝病毒感染大致经历以下过程:急性感染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在最初的几个月内,部分人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这是机体正在与病毒作战的表现。多数人此后进入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和平共处”阶段,此时病毒虽存于体内但未造成明显伤害。只有当免疫力下降或其他诱因出现时,才会打破平衡进入发病期。高医生特别提醒:“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进展到严重阶段,定期监测才是关键。”

哪些因素决定疾病走向?

影响病情发展的变量包括年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及合并症情况等。婴幼儿时期感染更容易形成慢性化;家族中有肝病史者风险较高;长期饮酒、熬夜会加速肝损伤进程;同时患有脂肪肝或代谢综合征也会加重负担。高子敏强调:“这些危险因素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推倒任何一个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恶化至关重要。

科学管理的三大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者,高医生提出了分层管理方案:对于单纯携带者,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病毒载量;一旦发现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两倍,应考虑启动抗病毒治疗;而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则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药。他特别提到新型口服核苷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验证,规范使用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破除常见误区

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乙肝的错误观念,比如认为握手拥抱会传染、不能同桌吃饭等。事实上,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社交接触不会构成威胁。高医生呼吁公众消除歧视,给予感染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的是被平等对待,而不是孤立排斥。”

预防胜于治疗

接种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首针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5%以上。对于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还需定期检测抗体滴度并适时加强免疫。高子敏总结道:“从源头上阻断传播链,才能真正实现疾病的早防早治。”

通过高子敏医生的专业讲解,我们认识到:感染乙肝病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正确评估自身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无论是作为携带者还是患者,只要保持乐观心态、坚持定期随访、遵循科学指导,都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让我们用知识驱散恐惧,用行动守护健康!

公安备案号 4101020200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