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18次 直接咨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许多人认为这只是“富贵病”,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然而,肝病专家程进明医生警告我们:如果不加以干预,脂肪肝完全有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肝脏炎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下面让我们跟随程医生的脚步,详细了解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当肝脏内脂肪堆积超过5%时,就被诊断为单纯性脂肪肝。此时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多数人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但尚未引起显著的细胞损伤或炎症反应。程医生指出:“这正是最佳干预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量,完全可以实现逆转。”遗憾的是,很多人因为缺乏警惕而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机。
随着病情进展,机体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这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迟钝,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状态会促使更多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加剧脂肪沉积的同时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OS)。这些有害物质如同微型炸弹般攻击肝细胞膜结构,造成轻微损伤并激活免疫系统。此时,肝脏内部已经悄然发生了微妙变化——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开始出现。
当脂肪变性持续存在且不断加重时,受损的肝细胞释放出多种趋化因子,吸引更多免疫细胞聚集。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介质涌入肝脏实质区域,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它们像一群愤怒的小战士,在战场上横冲直撞,不仅清除不了敌人反而误伤友军——健康的肝细胞也遭到破坏。这时,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逐渐升高,标志着疾病已进入NASH阶段。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下,肝脏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原本柔软富有弹性的组织被坚硬的瘢痕替代,这就是所谓的肝纤维化过程。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形成网格状结构,限制了血液流动和营养物质交换。程医生形象地比喻道:“就像皮肤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一样,只不过这次发生在内脏器官里。”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种病理改变将不可逆地向前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环境毒素暴露等多种内外因素也在暗中推波助澜。例如,某些基因变异会使个体更容易发生代谢紊乱;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毒素入血引发全身低度炎症状态;环境污染物质如PM2.5颗粒也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肝脏……这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实际上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共同推动着疾病的进程。
程进明医生强调:“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对于高危人群(肥胖者、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肝脏超声检查及肝功能检测。一旦确诊为NASH,应立即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控制总热量摄入、优化膳食结构、规律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辅助治疗。
总之,脂肪肝向肝炎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机制。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监测,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阻止病情进展。正如程医生所说:“肝脏是唯一具有再生能力的器官,给它一次机会,它就能还你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