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60次 直接咨询
在肝病诊疗领域,“肝纤维化”这个医学术语常让患者谈之色变。许多人担心一旦发现肝纤维化就意味着迟早会进展为肝硬化,这种认知是否正确呢?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资深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从专业角度为大家解析肝纤维化的本质、发展趋势及科学应对策略。
一、认识肝纤维化的本质
高子敏医生指出,肝纤维化实际上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当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滥用或脂肪堆积等因素),会激活星状细胞大量生成胶原蛋白进行自我修补。这种适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本是保护机制,就像皮肤受伤后形成的疤痕一样。但若致病因素持续存在,过度沉积的胶原纤维就会破坏正常肝小叶结构,逐渐形成假小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肝硬化。
二、并非所有纤维化都会恶化
临床数据显示,并非每个阶段的肝纤维化都会不可逆地发展成肝硬化。根据METAVIR评分系统,F1-F2期的轻度至中度纤维化具有较好的可逆性。此时通过去除病因(如戒酒、控制体重)、规范治疗基础疾病(抗病毒治疗乙肝/丙肝),配合抗纤维化药物干预,约30%的患者可实现纤维化进程的逆转。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
三、哪些情况需要警惕?
以下高危因素可能加速疾病进展:持续存在的肝损伤源未被有效控制;合并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长期饮酒史;家族中有肝硬化遗传倾向;反复出现转氨酶异常升高等。这类患者的F3期重度纤维化可能在5-10年内演变为代偿期肝硬化,若仍不加以重视,最终可能进入失代偿阶段,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四、动态监测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
高医生强调,定期进行无创检测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FibroScan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能精准量化肝脏硬度值,结合血清学标志物(HA、LN等)可动态评估纤维化程度。建议高危人群每6个月复查一次,稳定期患者每年随访即可。对于已经达到F3以上的病例,除了常规检查外,还需注意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
五、综合管理阻断病程进展
科学的治疗策略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病因治疗,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其次是抗纤维化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秋水仙碱、复方鳖甲软肝片等;最后是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临床实践表明,多维度的综合管理可使约70%的中重度纤维化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甚至好转。
需要明确的是,肝纤维化到肝硬化不是必然过程,而是可以通过积极干预改变的发展路径。正如高子敏医生所说:“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只要给予正确的治疗和足够的时间,多数患者的预后远比想象中乐观。”建议公众树立定期体检意识,特别是有肝病风险因素的人群更应主动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