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99次 直接咨询
医生,我的检查报告写着‘肝纤维化’是不是要得肝硬化了?”这是门诊中经常听到的疑问。资深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指出,虽然两者存在关联性,但本质上是不同的病理阶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
高医生用建筑学原理做类比:“把肝脏比作一栋大楼,肝纤维化就像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过程,而肝硬化则是整栋建筑被改造成‘危房’的状态。”具体来说,当肝脏受到损伤时(如病毒、酒精或脂肪堆积),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形成胶原纤维。在早期阶段(S1-S3期),这些纤维呈条索状有序排列,尚未破坏正常结构;但进入肝硬化阶段后,纤维组织交织成网格状,假小叶形成导致血流受阻、功能丧失。
从影像学特征看,超声下肝纤维化表现为回声增粗增强,而肝硬化则出现表面凹凸不平、门静脉增宽等典型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FibroScan检测发现,肝硬度值<12kPa属于显著纤维化范畴,≥12kPa才达到肝硬化诊断标准。这个客观指标为临床分期提供了可靠依据。
多数肝纤维化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此时肝功能代偿良好,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基本正常。相反,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侧支循环建立体征,晚期还会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高医生特别提醒关注“窗口期”信号:若发现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肝掌)、颈部胸前散在血丝痣(蜘蛛痣),提示已经进入失代偿期。这时需要立即进行系统评估,因为病情可能在短期内快速恶化。
针对肝纤维化的可逆特性,治疗重点在于去除病因+抗纤维化双管齐下。例如乙肝相关病例应优先启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安络化纤丸等中成药软坚散结;非酒精性脂肪肝导致的纤维化则侧重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减重5%-10%即可实现组织学改善。
而对于确诊肝硬化的患者,管理目标转向预防并发症和延缓进展。除了继续病因治疗外,需定期筛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必要时实施内镜下套扎术;对顽固性腹水可采用TIPS分流术缓解症状。高医生强调:“就像火灾扑救与灾后重建的区别,不同阶段的处置原则完全不同。”
建议肝纤维化患者每6个月复查一次肝硬度检测和血常规,每年进行一次腹部MRI增强扫描。而肝硬化患者需要缩短至每3个月随访一次,增加甲胎蛋白检测频率。高医生形象地说:“这就像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的关系——前者给你准备雨伞的时间,后者则要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通过典型案例对比更易理解:两位同为慢性乙肝患者的男性,A先生在S2期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三年后肝硬度值恢复正常;B先生拖延至肝硬化阶段才就医,虽经积极处理仍反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这个真实案例印证了“早干预就是最好的治疗”。
高子敏医生最后强调:“认识到肝纤维化的可逆性给了我们宝贵的干预窗口期。”她呼吁公众改变“谈硬化色变”的认知误区,重视体检报告中哪怕是轻微的纤维化提示。毕竟,保护肝脏健康不是等到大厦将倾时才想起加固地基,而是在裂缝初现时就及时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