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15次 直接咨询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承担着解毒、合成蛋白质、储存能量等重要功能。然而,当肝脏长期受损时,健康的肝细胞会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最终形成肝硬化。在临床中,脂肪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硬化是两种最常见的类型,但它们的病因、发展路径及治疗策略截然不同。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详细解读两者的区别,帮助患者科学认知疾病,避免误区。
脂肪性肝硬化的根源——代谢紊乱
脂肪性肝硬化通常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或酒精性脂肪肝进展而来。其核心机制是肝脏内脂肪过度堆积(超过5%的肝细胞脂肪化),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修复,最终形成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乙肝肝硬化的元凶——病毒侵蚀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乙肝肝硬化的直接原因。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侵入肝细胞后大量复制,引发免疫系统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造成持续性肝损伤。若未及时控制,约15%-20%的慢性乙肝患者会在20-3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
脂肪性肝硬化的症状特点
乙肝肝硬化的典型表现
结语
脂肪性肝硬化与乙肝肝硬化虽同属终末期肝病,但其发病机制、诊疗路径截然不同。前者源于代谢失衡,后者始于病毒感染。作为肝病医生,我呼吁公众重视肝脏健康筛查,尤其是肥胖、糖尿病患者及乙肝携带者,应建立“早发现、早干预”的意识。记住:肝脏不会喊疼,但它会默默记录你的每一次伤害——守护它,就是守护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