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而乙肝病毒(HBV)感染却可能让这个“沉默的器官”逐渐走向衰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96亿人患有慢性乙肝,其中15%-40%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那么,乙肝是如何一步步将健康肝脏推向肝硬化的深渊?本文邀请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为您揭开这一过程的神秘面纱。
第一步:乙肝病毒持续攻击,肝脏陷入“慢性战争”
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潜伏在肝细胞内,通过复制自身不断破坏肝组织。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清除病毒,但部分患者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病毒长期存在并反复激活。此时,肝脏虽无明显症状,但已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高子敏医生指出:“就像皮肤反复擦伤却不愈合,肝脏在炎症刺激下会启动修复机制,但这种修复往往伴随疤痕形成。”
第二步:肝纤维化——肝脏的“疤痕增生期”
当炎症持续存在,肝细胞坏死区域会被星状细胞(一种肝脏特有的成纤维细胞)填充,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形成瘢痕组织,这就是肝纤维化。高子敏医生比喻道:“如果把肝脏比作一块海绵,纤维化就是海绵里被胶水凝固的部分,弹性逐渐丧失。”
- 早期表现:患者可能仅有轻微乏力、食欲下降,甚至无症状。
- 关键检查:通过肝功能检测、肝脏超声弹性成像(FibroScan)可评估纤维化程度。若未及时干预,纤维化可能持续进展。
第三步:肝硬化——不可逆的“结构崩塌”
当纤维化达到F4期(按METAVIR分期),肝脏小叶结构被完全破坏,正常肝组织被假小叶替代,即进入肝硬化阶段。此时,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 门静脉高压:血管阻力增加,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破裂出血)、腹水、脾肿大。
- 合成障碍:白蛋白减少引发水肿,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
- 解毒能力下降:毒素堆积可能诱发肝性脑病(如性格改变、昏迷)。
高子敏医生强调:“肝硬化并非一蹴而就,从纤维化到肝硬化通常需5-10年,但个体差异大,与病毒活跃度、饮酒、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四步:并发症来袭——生命威胁的“多米诺骨牌”
肝硬化患者常面临三大致命风险:
- 消化道大出血:曲张静脉破裂可致呕血、黑便,死亡率高达30%。
- 肝癌:每年约3%-6%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细胞癌。
- 肝肾综合征:肾脏血流减少导致急性肾衰竭。
“这些并发症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高子敏医生提醒,定期筛查甲胎蛋白(AFP)和腹部超声是早期发现肝癌的关键。
阻断进程:乙肝治疗的核心目标
高子敏医生指出,现代医学已能通过抗病毒治疗显著延缓疾病进展:
- 抑制病毒复制: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可降低病毒载量,减少肝损伤。
- 逆转纤维化:部分患者在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纤维化甚至可部分消退。
- 管理并发症:针对腹水使用利尿剂,预防出血需定期胃镜套扎。
“临床中,我们见过不少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实现‘临床治愈’,关键在于早诊早治。”
生活管理:给肝脏“减负”的日常策略
除了医疗干预,患者还需注意:
- 严格戒酒:酒精会加速肝细胞坏死。
- 均衡饮食:高蛋白、低脂饮食有助于肝细胞再生,避免粗糙食物划伤曲张静脉。
- 慎用药物:避免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
- 疫苗接种: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预防感染加重病情。
结语:与时间赛跑,守护“肝”净未来
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场无声的“肝脏革命”。高子敏医生呼吁:“乙肝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肝功能、病毒载量、肝脏超声和肿瘤标志物。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像监测血压一样关注肝脏健康。”记住,肝脏的坚韧远超想象,只要给予科学干预和耐心呵护,它仍能陪伴您走过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