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26次 直接咨询
“医生,我的转氨酶有点高是不是得了肝炎?”“体检报告上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意味着什么?”在肝病门诊中,类似这样的疑问每天都在上演。作为拥有三十年临床经验的肝病专家,高子敏主任深知公众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存在诸多认知盲区。今天,他将用通俗的语言带我们走进这个隐匿而复杂的疾病世界。
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不同于急性发作时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多数患者早期如同携带“沉默炸弹”——体内病毒悄然复制,却可能毫无不适感。高主任指出:“我国约86%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但很多患者直到出现肝硬化并发症才首次就诊。”这源于HBV独特的生存策略:它通过逆转录机制将自身DNA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种特殊结构使病毒得以长期潜伏,常规药物难以彻底清除。
当疾病进入活动期,人体会出现系列警示征象。最常见的表现为持续性疲劳,就像永远睡不饱的困倦感;右上腹隐痛或胀满不适,犹如有只无形的手按压着肝脏区域;部分患者还会经历皮肤瘙痒、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等胆汁淤积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反复升高、乙肝病毒DNA载量超标,B超可能显示肝脏回声增粗等改变。高主任特别强调:“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容易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
未经控制的慢性乙肝会沿着“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路径发展。代偿期肝硬化尚可通过积极治疗逆转,一旦进入失代偿期,将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直接从慢性肝炎跃升至肝癌,跳过中间阶段。因此,定期监测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等肿瘤标志物至关重要。
现代医学已构建起完善的防控体系。核苷类似物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干扰素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目标;对于符合条件的优势人群,功能性治愈不再是梦想。高主任提醒:“治疗决策应基于全面评估,包括病毒基因型、耐药突变检测及肝脏硬度测定。”同时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严格禁酒、均衡营养、避免过度劳累都是守护肝脏健康的关键。
站在诊室窗前看着络绎不绝的就诊者,高子敏主任常说:“乙肝不是绝症,而是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他办公桌上摆放着自己设计的“护肝日历”,每天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提醒患者服药、复查和健康生活。对于这个拥有有效防治手段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对抗它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