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 乙肝专区 > 乙肝 > 乙肝治疗 >

乙肝转肝硬化有哪些预警信号?庄淑英医生为您详细解读

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72直接咨询

 在我国庞大的乙肝感染人群中,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疾病进程。这一转变往往悄无声息却危害重大。为此,我们专访了肝病领域权威专家庄淑英医生,她将结合临床经验,带我们识别肝硬化的早期征兆,把握最佳干预时机。

庄医生形象地比喻:“健康的肝脏如同光滑柔软的丝绸,而硬化后的肝脏则变得像布满疤痕的粗布。”当乙肝病毒持续活跃超过十年,特别是合并饮酒或代谢综合征时,肝细胞反复损伤修复的过程中会形成假小叶结构,这是肝硬化的典型病理特征。此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警示信号。

最直观的表现是体能明显下降。许多患者会感到持续性疲劳,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庄医生解释:“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导致能量供给不足,就像工厂产能降低影响整机运转。”伴随而来的还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后不适感加重。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病而延误诊治。

皮肤改变堪称视觉化的诊断线索。患者可能出现蜘蛛痣——以红点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血丝,常见于面部、颈部和胸部;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医学称肝掌);前胸壁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海蛇头样表现。更典型的是黄疸体征,眼白逐渐泛黄如同蒙上一层琥珀色滤光片,尿液颜色加深成浓茶色。这些都是胆红素代谢障碍的直接证据。

腹部异常需要高度警惕。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液体渗入腹腔形成腹水,患者腰围莫名增加的同时伴有下肢水肿。轻轻叩击腹部可听到类似敲鼓的浊音。部分患者还会突发呕血或排出柏油样黑便,这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危险征兆,犹如体内埋藏了定时炸弹。

神经系统症状同样值得重视。有些患者会出现性格改变,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易怒暴躁,或者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这是因为毒素在血液中蓄积影响了大脑功能,医学上称为肝性脑病前驱期。夜间睡眠质量下降、白天嗜睡等昼夜节律颠倒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出血倾向是另一个重要提示。鼻腔频繁出血、牙龈自发渗血或皮肤出现瘀斑,都反映出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的问题。女性患者可能经历月经量增多或周期紊乱。这些现象源于肝脏制造凝血物质的能力下降,如同水库蓄水量不足导致下游灌溉困难。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症状,庄医生强调早筛早治的重要性。她建议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阳性、长期病毒携带者)每年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血清学检查。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现代医学通过抗病毒治疗、降低门脉压力药物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手段,能有效延缓疾病进程。特别是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让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肝硬化不是突然发生的灾难,而是长期忽视的结果。”庄淑英医生提醒道,“从慢性乙肝到肝硬化通常需要10-20年时间,这给了我们充足的预防窗口期。”她主张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每次检查结果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进展的蛛丝马迹。毕竟,对抗肝病这场持久战,知识就是最好的武器。

公安备案号 4101020200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