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 乙肝专区 > 乙肝 > 乙肝传染 >

乙肝病毒传染途径有哪些?肝病医生程进明解读

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94直接咨询

  在大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至关重要。乙肝病毒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传染途径常引发关注与误解。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资深肝病专家程进明医生,为大家详细解析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路径,帮助大家科学预防、理性应对。

  血液传播:最直接的风险源

  程进明医生指出,血液是乙肝病毒最高效的传播媒介。当含有病毒的血液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时,感染几乎不可避免。这种情形多见于医疗操作中的意外暴露,如输血时未严格筛查供血者、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或针灸针等。此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也存在潜在风险。他强调,正规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执行严格的消毒灭菌程序,正是为了阻断这一传播链条。

  母婴垂直传播:生命早期的隐患

  许多慢性乙肝患者是在出生时就已携带病毒。程医生解释说,如果孕妇本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可能接触到母亲的血液和其他体液而感染;甚至在宫内发育阶段也可能通过胎盘发生微量传播。不过现代医学已有成熟干预手段——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制剂,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极低水平。

  性接触传播:亲密关系中的防护重点

  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同样是乙肝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含有的病毒颗粒可通过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程医生提醒,固定性伴侣间若一方为感染者,另一方应尽早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同时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更是有效的物理屏障。值得注意的是,日常拥抱、亲吻等普通社交接触不会构成传播风险,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日常接触不传染:破除常见误区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偏见,程医生特别澄清:共餐、握手、同处办公室等工作场所的日常交往不会传播乙肝病毒。该病毒无法通过消化道或完整皮肤侵入人体,也不会经由呼吸道扩散。所谓“一起吃饭会传染”的说法纯属谣言,但若双方均有口腔出血等情况则需另当别论。这种认知偏差往往导致对患者的歧视,实则缺乏科学依据。

  医源性感染可控可防

  在医院环境中,侵入性诊疗操作(如内镜检查、透析治疗)若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但随着医疗规范化进程加快,一次性耗材普及和高温高压灭菌技术的应用已大幅降低此类风险。程医生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询问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程进明医生总结道:“掌握科学知识是消除恐惧的最佳武器。”通过规范疫苗接种、避免高危行为、重视创伤处理等综合措施,完全能够有效防控乙肝病毒传播。他呼吁公众以理性态度对待病毒感染者,共同营造零歧视的社会环境。

公安备案号 4101020200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