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70次 直接咨询
朋友聚会总爱说“感情深一口闷”,可您知道吗?每滴入身体的酒精都在悄悄侵蚀着肝脏这座沉默的化工厂。今天我们邀请到著名肝病专家庄淑英医生,为您揭开酒精如何一步步伤害肝脏,以及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患上酒精性肝病。
庄医生指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乙醛。就像把双刃剑悬在肝细胞头顶,短期过量饮酒会引起急性损伤,长期酗酒则导致慢性积累性损害。数据显示,连续5年以上每天饮用折合纯酒精40克(约相当于高度白酒1两半),患酒精肝的风险激增8倍。
转氨酶升高是最早出现的生物标志物。当检测报告显示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超过正常值上限时,就像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但庄医生提醒:“不能单纯看数值高低,更要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AST/ALT比值>2提示酒精性损伤特征;二是戒酒后指标是否下降,这是区分其他类型肝炎的重要依据。”她曾遇到一位患者因盲目服用降酶药物掩盖病情,最终发展成肝硬化才悔不当初。
临床症状如同渐进式警报系统。初期可能只是晨起时眼屎增多、口苦明显这些细微变化;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晚期则表现为皮肤蜘蛛痣、手掌大小鱼际发红(肝掌)等典型体征。最危险的是突然发生的黄疸伴凝血障碍,这标志着急性重症酒精性肝炎发作,死亡率高达30%以上。
诊断需要综合多维度证据。除了血液生化检查外,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可见肝脏肿大伴回声增强,CT能显示特征性的密度改变。金标准仍是肝穿刺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分级。庄医生特别提到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很多患者以为戒酒就能自愈,其实已经形成的纤维化不可逆,必须系统治疗。”
鉴别诊断尤为关键。要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可能。比如乙肝合并饮酒者往往病情更重;某些中药偏方也可能含有伤肝成分。庄医生分享过典型案例:一位长期服用所谓“护肝胶囊”的患者,实际药物中含有何首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叠加酒精损害,险些丧命。
治疗原则遵循“三步走”策略。首先是立即彻底戒酒,包括含酒精饮料和食物中的隐性酒精;其次是营养支持治疗,补充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促进肝细胞修复;最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用美他多辛等促酒精代谢药物。对于已出现肝硬化并发症的患者,还需针对性处理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问题。
预防永远重于治疗。庄医生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肝功能,建立饮酒日记自我管理。她形象地比喻:“把肝脏想象成勤恳的老黄牛,偶尔让它歇歇脚才能持续耕作。”对于不得不应酬的情况,可提前食用高蛋白食物垫底,饮酒时多喝水加速排泄。
“酒精没有安全剂量之分,只要摄入就会造成伤害。”庄淑英医生强调,“从酒精性脂肪肝到肝硬化通常需要10-15年时间,这给了我们充足的干预窗口期。”她呼吁公众树立科学饮酒观念,毕竟保护肝脏就是守护生命的根基。当身体发出警告信号时,及时就医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选择。